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喜迎二十大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5日
生态篇
绿水青山入画来

宁强县千山生态茶园(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袁景智摄

朱鹮翱翔(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申东昕摄

退耕还林后的吴起(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申东昕摄

2021年

全省空气质量达到新监测标准实施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6项指标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首次迈入全国达标省份行列

10个国考城市PM2.5

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

优良天数295.4天

水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

11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1%

主要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过九成

汉江、丹江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

铜川市、榆林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列全国城市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

近十年来累计造林

4532万亩

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

3582万亩

森林覆盖率

达到45%以上

森林蓄积增加1.1亿立方米

达到5.67亿立方米

全省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保护

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

朱鹮种群数量从十年前的10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只

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增幅、密度、DNA调查获取率均为全国第一

以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和朱鹮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159种

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2种

本报记者 申东昕

蓝蓝的天空鸟儿飞翔,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连绵的群山披上了绿装,奔腾的江河碧波荡漾……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国之大者”高度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狠抓秦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放眼望去,今日的三秦大地,天空明净,大地绿浓,河湖澄澈。从陕南到陕北,从群山到高原,绘就了一幅洋溢着生态文明的山水画卷。

■ 蓝天白云空气新

雨后初晴,阳光明媚、天空湛蓝、空气清新……

在西安环城公园陪家人散步的王女士说:“西安的好天气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刚下过雨,整个天空像被洗了一样,明亮清新,令人舒畅,希望每天都可以见到这样的‘西安蓝’。”

蓝天白云来自铁腕治霾。“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加大了秋冬季铁腕治霾力度。”西安市新城区解放门街道城管办负责人李龙说,“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及棚户区较多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空中管家’工作模式,实现空地巡查一体化,消除巡查盲区,提高巡查效率,促进辖区治污降霾工作有效开展。”除此之外,解放门街道还成立了由网格办、执法中队、保洁员组成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小组,每天对辖区道路、工地、餐饮店进行巡查。

陕西坚持铁腕治霾、科学治霾、协同治霾,深入开展蓝天保卫战,强化秋冬季治霾攻坚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控,扎实推进关中区域“一市一策”精准治霾,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应对,积极推进企业绩效分级管控,重点推进汾渭平原大气治理联防联控。

强有力的措施,换来了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陕西空气质量达到实施国家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蓝天保卫战3项国考约束性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全省PM2.5平均浓度首次“破四进三”,重污染天数减少到8.7天,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 碧波荡漾润三秦

说起漆水河的变化,已过不惑之年的王建平打开了话匣子。

王建平从小生活在铜川市王益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铜川市区工业化的加剧和人口的剧增,漆水河变成了“污水河”。“那时候,河水不仅流量小了,还隐隐发臭,鱼虾也都不见了。”他说。

十年来,铜川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漆水河流域治理,下大力气加强河道管理,建成了一大批沿河公园、梯级小水坝、湿地等,使漆水河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失的鱼儿、青蛙、泥鳅等又回来了。

“河里的‘美食’吸引来白鹭、翠鸟等。吃完饭,我们在河边散散步,既愉悦了身心,也锻炼了身体,美得很。”王建平说。

陕西省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碧水保卫战的首要任务,以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为主要抓手,深化流域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水土保持,推广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和高西沟村生态治理模式,抓好黄河西岸绿色廊道建设,巩固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果,大力推进渭北“旱腰带”生态恢复治理。

同时,以河湖长制为抓手,陕西在全省系统实施碧水保卫战,建立“两大流域—3个板块—25个重点河流控制单元—111个国控断面”的管控体系,强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整治等,建成了覆盖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水质监测网。2021年,陕西主要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过九成,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量的汉江、丹江,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实现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 绿染山川景色美

7月,西北大学和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的科研人员在对陕西秦岭生物多样性进行野外调查时,在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荞麦叶大百合的一个野生居群。据统计,该居群大约有50株至60株野生个体,该物种是在秦岭陕西段首次发现。

“荞麦叶大百合花期短,在之前的研究中没注意到。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的园林工程师姜洋发现该植物在秦岭中有所分布后,我们去了多次,拍照、测量、考证……最后确定为荞麦叶大百合。”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忠虎教授说,“荞麦叶大百合的发现,是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增加的体现。”

陕西以秦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建设等保护工程,推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不断巩固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全省行政区域统筹划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3类环境管控单元。

随着保护措施不断加强,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罕见物种频频现身秦岭。5月,安康市宁陕县发现真菌新种宁陕裸盖菇;6月,汉中庙坪林场发现西藏杓兰种群;7月,秦岭北麓发现葱属新种秦岭薤。珍稀动物的栖息地面积持续扩大、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朱鹮种群数量从十年前的10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只。现在,探访秦岭深处的黄柏塬等地,很有可能与野生大熊猫不期而遇。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黄土高原腹心地带自然保护地群基本形成,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曾经的毛乌素沙地,经过大规模治沙造林,已经变成了颇具规模的林地和草原。

绿水青山入画来。十年来,陕西空气日益清新,绿水愈加灵动,青山更加苍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颜值”也越来越高!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