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5日
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支部书记惠敏莉
用文艺精品“唱响”主旋律

本报记者 刘枫

“音像录制、准备演出、排练新戏……”10月1日,正值国庆假期,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支部书记惠敏莉还是没闲下来。

40年来,惠敏莉为西安易俗社和秦腔事业的传承发展默默耕耘、奉献,先后主演60余部本戏、折子戏、戏曲电视连续剧。她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能够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感到特别光荣。”惠敏莉表示,从幼时接触戏曲,到求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再到带领西安易俗社创新发展,她始终牢记自己作为党员和秦腔戏曲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西安易俗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社团。2006年,易俗社剧场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易俗社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如何擦亮易俗社这张重要文化名片?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的想法在惠敏莉脑海里萌生了。

盘活周边硬件资源、打造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还原老西安文化生活场景……2021年9月,易俗社文化街区正式开放。街区集“馆、展、演、旅游、体验互动”于一体,成了展现西安城市文化的新窗口。2021年国庆假期,每天到易俗社文化街区参观的游客约9万人次。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接触秦腔、爱上秦腔。

同时,惠敏莉倾力打造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院,收集整理百余年来珍贵文献资料,实施全方位文化保护,让易俗社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地方立法会对秦腔艺术的保护、继承、弘扬、研究起到很大作用。”惠敏莉表示,2020年省两会期间,她提出结合陕西实际制定秦腔艺术振兴地方保护条例的议案。

经过两次审议,去年11月26日,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今年1月1日,该条例正式实施,开创了省级立法保护地方戏曲的先河。

易俗社创社110年来,累计招收学员20期,培育人才数以千计。培养熏陶更多年轻戏曲工作者和受众,让戏曲艺术永葆青春活力,是惠敏莉最大的心愿。

“今后,我会继续扛起责任,为秦腔艺术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创作更多与当下现实生活同频共振的优秀现代戏作品,用文艺精品‘唱响’时代主旋律。”惠敏莉说。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