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席晨
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是基础,项目是抓手。如何既把握发展大势,又发挥自身优势,谋划铺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如何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高质量项目为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注入动力?跟随全省2022年重点项目观摩活动观摩团的脚步一路行进,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愈加清晰明确。
在宝鸡吉利10万辆新车型技改扩产项目现场,数百台机器人灵活转动“手腕”,有条不紊进行着汽车组装作业,每隔90秒就有一辆崭新的汽车生产下线;在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实现光照、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的标准化育苗温室里,不同生长期的玉米“齐聚一堂”,长势喜人;在咸阳G8.5+基板玻璃生产线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一栋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一路边走边看,观摩团强烈地感受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三秦大地汇聚成发展的澎湃动力。这背后,是我省精准破题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汇聚发展新优势的生动实践。
发展方位清不清晰、方向对不对路,直接影响发展成效。面对百舸争流态势,只有立足产业基础,盘活优势资源,做好特色文章,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道路,才能抵达发展的“新大陆”。无论是宝鸡盘点自身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家底,调整结构从“新”出发,推动工业制造向“智”造迈进;还是杨凌示范区充分聚合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出一座特色鲜明的农科新城;或是咸阳利用区位优势、抢抓战略机遇,引龙头、育集群、促转型,让“电子城”成为一张亮丽名片。各地的发展路径虽不尽相同,但各展所长的发展脉络却始终清晰。实践证明,无论是因地制宜谋项目,还是招商引资选项目,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用心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才能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
进入新发展阶段,粗放发展的旧船票已经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这就意味着必须抛弃过去的老思路、老套路,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为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此次观摩中,我们看到,不管是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还是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已成为企业共识。项目创新性更强、科技含“新”量更足成为我省重点项目建设的一大亮点。这也启示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信息化赋能等手段把人、财、物等要素更快、更多、更好地集聚起来,让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让创新因子充分涌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