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柏桦
5部文艺作品同时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多部作品斩获国家级重大奖项,一批优秀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非遗保护传承有序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出新出彩……
五年来,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绘就陕西文艺繁花似锦、日新月异的图景,用丰富而独特的文艺作品、旅游产品带领陕西文化走向广阔的世界舞台,擦亮“文化陕西”品牌,书写陕西文旅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华美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
让陕西文化发展更有底蕴
2月20日,当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话剧《主角》首演前的最后一场彩排演出落幕,现场观众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几秒钟后才爆发出热烈掌声。原著作者陈彦说:“我看戏时几次落泪,思考很多。我要向为这部戏付出真情、真心、真功夫的所有艺术家,深深地鞠一躬!”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鲜明艺术创新意识和众多优秀文艺工作者的陕西,这样的成功不是个例。
继作家弋舟2018年凭借作品《出警》一举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后,2019年,长篇小说《主角》先后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收入囊中。《脱贫英雄》《照金往事》《长安》《最美奋斗者》《国家战略》等一大批“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建党百年”“乡村振兴”主题的优秀文学作品,在群众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坚实的文学创造力为影视发展奠定了基础。2019年,改编自曹谷溪电影文学剧本的同名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莫伸报告文学《一号文件》的电视剧《黄土高天》同时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逐梦蓝天》《装台》《啊 摇篮》《号手就位》、电影《柳青》《永远是少年》等现实题材影视精品持续涌现。
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引领着长安画派与时俱进。2020年以来,“长安”系列展览以“在长安”“回长安”“出长安”三个篇章回顾长安画派60余年的发展脉络和艺术成就,展示长安画派昂扬奋进的时代风采,彰显其一以贯之的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
浓厚的创新意识让陕西戏剧异军突起。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的话剧《麻醉师》,分别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的话剧《平凡的世界》《柳青》,以及秦腔《易俗社》《关中晓月》《关西夫子》、杂技剧《天鹅湖》《星光灿烂之如梦长安》、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火印》等优秀戏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五年来,陕西始终坚持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层次的文艺人才队伍作为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以“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陕西百名青年文艺家扶持计划”为引领,打造出一批优秀青年文艺人才和文艺作品:多位“百优作家”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陕西“五个一工程奖”、柳青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众多奖项;一批优秀青年人才逐步成长为本艺术领域的中流砥柱,得到了全国重大专业奖项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促进陕西文艺事业持续繁荣发展、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更大成就积聚青春能量。
保护传承利用
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在十四运会开幕式舞蹈里,演员们手拿的草帽就是我们编织的。”自牵头成立渭南市临渭区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陈春苗就一心扑在草编事业上。
经过几年努力,“临渭草编”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两大类上百个草编品种,远销海内外,解决了3000多名群众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实现了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双丰收”。“如今,我们的草编织品已销售到新加坡等国家。”陈春苗说。
五年来,陕西持续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组织开展“黄河记忆非遗展”“非遗购物节”等活动,为国家重点扶持的12家非遗就业工坊集中授牌,命名24家非遗扶贫示范单位,组织非遗项目、非遗产品进行线上线下展示销售。绥德石雕、凤翔泥塑、西秦刺绣等一批项目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支柱。
五年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不仅取得丰硕成果,还为陕西非遗助力脱贫攻坚贡献了一批成功案例:西秦刺绣助力精准脱贫行动项目入选全国15个“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名单,安康市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作坊小镇项目”入选“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百大案例”,“袁家村——关中非遗文化传承地”案例入选“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其中。据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凡显峰介绍,一个集合了非遗传承人培训、文创开发、产品销售的跨境网络平台正在积极筹备。未来,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非遗产品将漂洋过海,向更多的人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构建交流平台
让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2021年12月1日,随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陕西大剧院精彩上演,由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隆重开幕。26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内剧(节)目,12部来自境外演出团体的经典剧目,以及近700件海内外优秀艺术作品的集中亮相,架起了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作为我国首个丝绸之路主题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盛会,先后吸引1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规模效应持续扩大,品牌价值日益提升,国际美誉度不断彰显,已经成为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要品牌和展示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重要平台。
这是“文化陕西”品牌“引进来”“走出去”实践的一个生动注脚。2020年,“国风·秦韵”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先后赴4个国家开展了14场“欢乐春节”演出,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和喜爱。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吸引了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部作品参加,达成合作项目36项,集中展映国内外优秀影片500余部。2021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展商,总投资额174.78亿元的34个文旅项目达成合作协议。
2021年,陕西先后组织“秦QIN—兵马俑的前世今生现代艺术线上展览”“2021陕西非遗展”等系列活动,推出线上线下活动70余场;着力发挥境外社交媒体传播优势,通过8个重点境外社交平台的14个官方账号,以数字化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陕西魅力。截至目前,“游陕西”境外社交媒体英文官方账号全球粉丝总量近80万人,发布帖文及视频超5350条,账号主页曝光量超4204万,视频点播量超78万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随着陕西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渠道的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持续开展和推广,“文化陕西”品牌愈加响亮,陕西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