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陈一军 管媛媛
巴陇锋的《丝路情缘》可谓是当代中国丝路题材长篇小说的先声之作。小说讲述了华裔少女雅诗儿与男友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路向东,途经阿拉木图、霍尔果斯、乌鲁木齐、敦煌、兰州、宝鸡等城市节点,一路经历不少奇遇,最终顺利到达西安,完成寻祖心愿的故事。
小说主人公雅诗儿本来生活在阿斯塔纳。她气质出众、学有所成,本该享受“稳稳的幸福”。可是,骨子里的中国血统让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男友一起,沿着古丝绸之路东归中国西安。这种举动源于铭刻在她体内的深深的中国印记、中国基因,这表现在她平时的种种生活细节里。比如,她记着爷爷教给她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谙熟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父老乡亲的风俗习惯,对中国文化处处留心。正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雅诗儿最终选择留在了中国。因此,阅读《丝路情缘》,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即主人公那种浓浓的中国情怀以及对故国的深沉眷恋。《丝路情缘》既给我们呈现了古丝绸之路的一路胜景、一路风情、一路文化,也深刻揭示了中亚华裔的心路回归历程。
《丝路情缘》是一部接地气的用心之作,小说在日常生活语境下营造时代气氛、触摸时代脉搏。小说话语充满了生活气息,如康雅洁的风趣语言“当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答案是,不知道!”;如雅诗儿含泪郑重向郑能亮求婚,得到的却是煞有介事的“考虑一下”的答复;如网络流行用语和方言符码的使用、诗歌与歌词的引用等,迎合了年轻读者的阅读喜好。
《丝路情缘》在题材上进行了开拓创新。近年来,就反映丝路文化的图书而言,理论汇编及人文研究之类的成果多,而小说等题材的文学作品少。巴陇锋的《丝路情缘》聚焦于丝路文化,成为以现代小说反映“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的先声之作。这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热情、艺术勇气与艺术眼光,值得肯定。
《丝路情缘》虚实结合、构思精巧。文本并行着丝路和情缘两条线索,在丝路之实与情缘之虚中交错互动、相辅相成。其中,丝路线索分为两条,一是实写雅诗儿回老舅家省亲寻祖,二是虚写陕西卫视的丝路万里行活动。《丝路情缘》全书共30章,几乎有一半篇幅都用于书写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这样的结构安排既便于“情缘”的展开,也为故事线索向纵深延伸预留了空间。
《丝路情缘》还充分发挥了游记体小说的长处。整部作品以时空转换为明线、辅线,以主人公感情变化、情感纠葛为暗线、主线,让主人公在宏大的、具有历史感的时空舞台上演绎个人的生命历程。从阿斯塔纳到西安,几十天里,经历“八千里路云和月”,雅诗儿不仅近距离接触、深刻认识了中国文化,也深深爱上了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并收获了新的感情。
主题鲜明是《丝路情缘》的另一重要特征。《丝路情缘》热情歌颂中国文化,这集中通过主人公雅诗儿的寻根问祖以及对中国文化充满向往之情而表现出来。在阿拉木图时,雅诗儿就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之情,她奔向冼星海大街,并怀着敬仰的心情瞻仰冼星海纪念碑。进入中国国境后,她又全身心地融入并感受着中国文化。中国广阔辽远的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令她陶醉,无论是歌舞演唱、诗词诵读,还是饮食文化,她都着迷般地喜爱。
这部小说展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如阿斯塔纳的大帐篷、伊希姆河两岸的风情、楚河畔的美丽风光、“陕西村”的民风民俗、霍尔果斯口岸的景致、新疆的胡杨林、山丹的军马场、西安的古迹等。因而,这部小说宛如一部旅游指南,一部包括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在古丝绸之路沿线上重要城市的地方志略,举凡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艺术、建筑、风俗等都浓缩在其中,成就了这部作品“百科全书”般的特色。总之,《丝路情缘》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充分展示了古丝绸之路的魅力与活力,从而艺术化地展现了当今中国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的巨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