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那泥圪坨”的植被。本报记者 韩承伯摄
本报记者 韩承伯 通讯员 段林 白凌燕
2022年,坚守沙漠38年,在毛乌素沙地种植、守护了4.5万亩林地的郭成旺老人进入百岁高龄。日前,记者来到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重温老一代治沙人的事迹。
沙漠里长出来的树
是世上最动人的绿
沿着土路,从毛乌素沙地南缘向北深入6公里,才到郭成旺家——“那泥圪坨”。一路上,入眼的是由杨树、樟子松、灌木、草本植物构成的植被,地面到处是黑色的有机质,难见沙丘踪迹。
郭成旺老人住在平房里。这8间平房,既是郭成旺一家四代六口人的家,也是展览室。
生于1922年的郭成旺老人依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1974年,郭成旺自告奋勇当上了村办林场场长和护林员,自此扎入毛乌素沙地深处直到今天。“白光光的沙漠里长出来的树,是世上最动人的绿色。”郭成旺说。因为植树护林用心有效,1981年他被陕西省政府评为“先进护林员”。
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已经爱上了沙地植绿的郭成旺当即申请承包治沙。当年底,62岁的郭成旺联合其他人承包了毛团村1万亩的沙地,后来又扩大规模,总共承包了4.5万亩沙地植树种草。
在毛乌素沙地深处种树,与在沙地边缘的村办林场种树有很大的不同。一开始,沙地没有给郭成旺“面子”,第一次种树,贷款买的2000棵树苗,最终只成活了一棵。不到千分之一的成活率没有击垮郭成旺,他认为是自己没有掌握方法。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植树成活率。
当时,郭成旺承包的沙地核心区距离毛团村有十几里路,种树护林来回路上要花大量时间。为了更好地植树护绿,1990年,郭成旺决定把家搬进沙地。由于交通不便,5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建了两年。1992年,郭成旺带领家人搬进方圆4公里都没有人烟的毛乌素沙地深处。
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郭成旺带领家人、周边农户每年春秋两季在他承包的4.5万亩沙地上搞起植树种草“大会战”。功夫不负有心人,林草成活率有了稳步提高。2000年以后,郭成旺承包的沙地植被逐步稳定下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长大了,荒沙漫漫的景象有了根本改观。
如今,郭成旺承包治理的沙地是榆林毛乌素沙地植被最好的地方之一。1999年,郭成旺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护林员。
“沙漠不绿我心不安”
“我从小就在荒沙梁旁边长大,知道在沙漠边生存的艰难。”郭成旺说,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毛团村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沙地边造出了高标准农田。毛团村和东坑镇近年蔬菜能畅销全国、设施农业能富民,离不开当年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打下的基础。
但是,毛团村的农田,可以说是“从沙漠口中夺来的”,因此,也有重新被沙漠吞噬的可能。郭成旺说,看着家门口无边的红沙梁寸草不生,每年都会向南前进,他们那一代人都心里不安。“沙漠不绿我心不安。”郭成旺如是说。
“所有的东西里面,树最好,树最值钱。”这是郭成旺几十年不变的口头禅,“树能固定沙漠,保护农田,让气候变好。”
郭成旺爱观察风起之时。“有人说,你做好事了,把风挡住了,我没当回事。又刮大风时我仔细看:把风没挡住,把沙留住了,沙不跟风跑了……”郭成旺说。
去年秋季,一位80多岁的村民专门带着礼品来看望郭成旺。他握着郭成旺的手说:“过去来这里,眼前白光光的全是沙梁,现在绿油油的,你做了我们都想做的事,感谢你。”
记者问郭成旺,几十年住在周围一户人家都没有的沙地中心,孤独吗?
郭成旺说:“不孤独,没人的地方,我才能种树。看着荒沙梁长出这么多树木林草,越来越多的动物在里面跑,年年都有新生命,我不孤独……”
希望爱绿护绿代代传承
百岁的郭成旺十多年前就不能到林地干活了,管理林地的担子落到了他的孙子郭建军身上。
52岁的郭建军身材不高,敦敦实实,面色红润。2月26日早晨记者来到林区时,郭建军正在用割灌机给沙柳等灌木平茬。
“现在的任务主要是看有没有人在林地放羊,检查哪里需要补栽树苗,还要给树木剪枝,给沙柳、沙蒿平茬。”郭建军说。随着割灌机的嗡嗡声,不一会儿一小片灌木林就被打理好了。“这个割灌机利索得很,省时省力省人工,我们只在清明前后和秋季大规模植树的时候雇人,平时就自己打理。”
这样的割灌机,郭建军已经用坏了近40台。在郭建军的工具房里,放置着许多这样的“退休老伙计”。
让郭建军最骄傲的是随处可见的苔藓和地衣。“就是它们,把沙牢牢地固住了,起大风也吹不走沙子。”郭建军指着地上发黑发硬的地衣和依然泛绿的苔藓说。逐年积累的枯枝落叶形成了腐质层,又形成了苔藓和地衣,将沙地表面覆盖了起来,这样不仅能防止沙子被风吹走,还能和乔木灌木杂草一起防止沙丘移动。
2月26日晚,郭建军的儿子郭涛从新疆回到了“那泥圪坨”探亲。郭涛今年27岁,3年前大学毕业到新疆阿克苏工作。
郭涛说:“我在沙漠里出生,沙漠里长大,太爷、爷爷、父亲他们几十年的造林治沙对我影响很大。”巧合的是,郭涛工作的温宿县柯柯牙镇,有阿克苏知名的荒漠化治理工程——柯柯牙绿化工程。“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阿克苏气候和靖边接近,我掌握的治理荒漠技能,也能用在家乡,这也是对祖辈的一种支援。”郭涛说。
种苗库里,放着郭涛捎回来的100多株新疆葡萄苗,随后它们将被试种在沙地里。
“我有一个梦想,在水资源容许的情况下,让‘那泥圪坨’变成瓜果飘香的绿洲。”郭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