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董剑南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打开手机外卖平台,琳琅满目的各类美食让市民再次陷入幸福的“选择困难”;大街小巷中,载着大包小包的外卖骑手来回穿梭;餐饮店门前,等候打包的顾客有序排起了长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关门谢客多日的餐饮行业逐步复苏,也让许多群众直呼,“舌尖上的快乐”又回来了。
1月19日一大早,记者在位于西安市新城区东新街的郑家包子铺门外看到:10余名顾客按照1米间隔排起长队,几名工作人员提醒大家做好个人防护。
作为有着36年历史的餐饮老字号,停业这段时间,郑家包子成为许多市民居家时的“牵挂”。
“牛肉、韭菜、胡萝卜馅的各来15个。”经过扫码测温,市民刘文来到店门口。此时,新一笼包子正好出炉。工作人员麻利地将包子装进袋中,放在店门口的桌子上,再由顾客取走。
“一次买这么多,能吃得完吗?”记者问。“回去先放在冰箱里,随时都能加热吃,太想念这个味道了。”刘文笑着说。
郑家包子负责人郑一锋告诉记者,在提交了复工申请并通过市场监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后,店铺于1月17日正式恢复营业。
复工的第一天,郑一锋蒸了8000个包子送给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
“能恢复营业,离不开一线抗疫人员的付出与努力。”郑一锋说,目前店里每天能销售1.5万至2万个包子,他们也会严格落实好扫码、测温、消杀等措施。
不远处的锦翔炝锅城东五路店也迎来了“订单高峰”。店门口的桌子上整齐摆放着打包好的餐食,等待外卖骑手前来取餐。
来到后厨,切菜声、炒菜声、锅碗瓢盆碰撞声、热油浇在鱼片上的“滋啦”声,共同奏出动听的“乐曲”。
停业这段时间,店里的工作人员也没闲着。除了每天为一线防疫人员提供盒饭外,还有10多人成了小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陕西锦翔饭庄总经理翟炜奇告诉记者,目前主要以线上外卖为主,东五路店的日均订单在200单左右。
“刚开始营业时,每天都有30%的订单因为骑手不足退单。这些天,明显感受到骑手多了起来,送餐的速度也更快了。”翟炜奇说。
店门外,外卖骑手龚三装好一份炝锅鱼。他告诉记者,前一阵的外卖以生活物资和药品为主,最近几乎全是餐饮订单。在配送过程中,他会严格做好外包装消杀和无接触配送。
“东新街上王家桶子鸡、老陈家烩菜、小杨烤肉等老字号餐饮都已复工营业,通过订单配送唤醒市民的‘居家胃’。”中山门街办副主任郭兵说。
城市烟火气渐浓,城中村也热闹了起来。在未央区汉城街道扬善村,80余家餐饮店“重启”。
张霞经营的面馆是扬善村的保供商户,疫情期间主要由红色跑腿队和党员服务队志愿者将餐食送到群众家门口。最近几天,来到店里打包的顾客越来越多了。
“这说明我们的城市在慢慢恢复生机。尽管不能堂食,但现在每天能卖出六七十单,大家吃好了我也高兴。”口罩也掩盖不住张霞满眼的笑意。
“我们会提醒餐饮经营人员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还为他们配发了防疫包。同时也会加强巡逻,提醒大家有序排队、避免聚集。”扬善村党支部书记李路说。
夜幕降临,餐饮店招牌伴着吆喝声再度点亮。起灶架锅,街上腾起了久违的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