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陈宏江 李旭佳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们不能给国家添乱子。”1月12日下午,84岁的老党员常思俊读着前几天手写的3页“劝退信”。
“今年生日不聚集过了,你们心中有我,我就知足了。”
“只要万众一心,这场战疫很快就会结束!”
……
常思俊家住延安市宝塔区宝塔山街道。因疫情防控需要,这一区域实行严格管控。
腊八节这天是常思俊84岁生日。按照惯例,孩子们会聚在一起为他祝寿。可是今年情况特殊,他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
在这封家书里,常思俊劝孩子们不要聚集起来为他过生日。
“前方防疫战士忍受饥寒,为疫情防控作贡献。而我们待在家里吃饱喝足,再说待不住就没道理了。”
作为一名老党员,常思俊说:“如果连不外出、不聚集这些事都做不好,就不是一个合格党员。”
从大字不识到识文断字,再到当营业员、出纳、财务主管……常思俊艰苦奋斗。他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他也经常用自身经历教育后辈,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常思俊的言传身教下,每个子女都团结友爱、孝顺长辈。“孝老爱亲”的家风成为这个家庭的“传家宝”。
“你们给我买吃送穿,关心照顾得很周到,又何必计较一个生日呢。”在家书里,常思俊对孩子们赞不绝口。
读到“我有不忘初心、牢记报恩的后代”时,常思俊骄傲地告诉记者,当前,他家里好几个孩子冲在抗疫一线——
“儿媳妇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工作,主动为核酸检测采样点的医务人员提供工作餐。”
“外孙子余凯加入‘生产突击队’,冲在抗疫情保生产一线。”
……
“孩子们为抗疫贡献力量,我为他们骄傲!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冲锋在前,但身为老党员,我要管好自己。不外出、不聚集,就是为疫情防控尽一份力。”常思俊说。
“家人正发愁该怎么给外公过生日时,却收到了他的暖心信。”常思俊的外孙女余娇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她便加入宝塔区疫情防控志愿队伍,收到外公的“劝退”家书后,在寒风中值守的她深受鼓舞。
“外公总教育我们要有大局意识,要传承延安精神,这次他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作为年轻党员,我更要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余娇说。
1月13日,延安城区逐渐解除管控。看着窗外零零散散的人,常思俊告诉记者:“解封不解防,咱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战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