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刘枫
1月10日,农历腊月初八。家住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道三学街社区的刘秀花老人早早起床,熬了一锅腊八粥,以延续多年的“仪式感”。
“煮粥的食材,是社区工作人员送来的。因为疫情影响,不方便送熟食,这些孩子就把吃的用的提前送上门,解决了我原料短缺的问题。”刘秀花笑着说。
老人口中的“孩子”,就包括张钰彤。作为三学街社区居委会委员、“90”后入党积极分子,每天奔波在抗疫一线的张钰彤,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
“三学街社区共有8条街巷,属于老旧社区,现有居民1762户4321人。为满足群众需求,我们尝试了‘点单式’服务。”张钰彤告诉记者,社区居民可在微信群里列采购清单,由社区工作人员汇总后,统一采购、搬运、分装,再通知大家分批次分时段领取。
“‘柴米油盐’的事虽小,却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不能大意。”张钰彤说。考虑到一些老人行动不便,张钰彤便和同事、下沉干部、志愿者等一起开启“走街串巷”模式,挨家挨户敲门,为老人做核酸检测、采购物资、打扫卫生。
“这段时间,每天做完核酸检测、物资采购、数据处理等工作,都到深夜了,双手也冻得通红。我和小伙伴就互相在防护服上涂鸦、写字,一起鼓劲加油。作为一名‘90’后,能够参与疫情防控,在特殊时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觉得很有意义!”张钰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