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柏桦
“你能想象这些鼓乐手都是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聚在一起学习、排练的农民吗?甚至有活动的时候,男的扔下手里的镢头,拿起锣鼓家什就往活动地点赶;女的顾不上灶火上正在做的饭,带上乐器就匆匆出门。他们之所以愿意为西安鼓乐做出这样的努力,都是源于他们的责任感。”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说,“西安鼓乐如果只依靠大家自发的责任感去传承,未来该怎么办?”
20世纪50年代初,西安地区有四五十家鼓乐社。每逢节庆演出,大街小巷彩旗飘扬,笙管齐奏,鼓乐齐鸣。而今天,尚能正常演出的仅有6家鼓乐社,其发展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城市改造带来的住所变迁,使鼓乐传承人和实践者群体被分散,民间乐社数量随之快速减少。自古以来鼓乐社不参加营利性活动的规矩,也成了经济社会中阻碍西安鼓乐发展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技艺高超的老艺人离世,就会造成更大的传承损失。
怎么办?各鼓乐社迎难而上,尽力克服发展中的困难。作为西安鼓乐责任保护单位的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也竭尽全力为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2000年,时任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社长的田中禾打破集贤鼓乐“传男不传女”的传统,首次招收了17名女学员。随后,各乐社也纷纷打破这一传统,吸纳大量女性成员,为西安鼓乐的传承争取了更多力量。
2004年,东仓鼓乐社社长范炳南自筹资金招收培养学员,带领社团于2006年进驻大唐芙蓉园进行演出。这种最早开展的文旅融合让鼓乐社增加了经济收入,稳定了传承队伍,也打开了阻碍西安鼓乐发展的桎梏。之后,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也曾长期在周至县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和西安永宁门瓮城演出。
2007年,由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举办的首届西安鼓乐艺术节,让更多人知道了西安鼓乐的存在。此后,连续举办的11届西安鼓乐艺术节,让西安鼓乐的影响力持续加大,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9年,喜讯传来:西安鼓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消息令人们为之一振,同时,对于传承人来说,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一分。
此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西安鼓乐大量参与文化交流展示活动,频频亮相国内外舞台,极大提升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也使西安鼓乐拥有了越来越多不同国籍的“粉丝”。
各鼓乐社也开始筹建传习所。如今,何家营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都城隍庙鼓乐社、南集贤东村鼓乐社、东仓鼓乐社5家乐社的传习所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乐社提供了学习传承、宣传展示的场所,有力推动了西安鼓乐保护工作的开展。
2012年,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开展了“西安鼓乐进校园”大型系列活动,先后走进全国各地几十所院校进行宣传演出。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等院校设立了西安鼓乐专业,教授鼓乐理论及器乐演奏。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加入传承保护西安鼓乐的行列。
2016年,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整合多年抢救保护成果,出版了共计5部20册的《西安鼓乐大典》,全面整合了西安鼓乐的历史概况和研究成果,同时组织完成了西安鼓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庚辰和田中禾的采访拍摄工作,最终形成整套抢救保护音像及文字资料。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西安鼓乐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后继乏人的问题依然存在。”丁科民说,“作为大型合奏乐种,西安鼓乐的练习、演奏需要多人合作。大多数乐社成员都不是职业乐手,没有足够的时间排练、学习,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而职业乐手并不算高的薪资,对西安鼓乐的传承发展也非常不利。同时,一个乐社的维持需要有号召力的核心人物,一旦老艺人离世,而新一代传承人还没有成长起来,整个乐社可能就会分崩离析。西安鼓乐的传承需要更全面、更妥善的措施和政策。”
多年来,在众多音乐专家和相关工作者的努力下,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形势逐渐向好,但距离保护好这门古老技艺并将之传承下去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