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齐卉 通讯员 桑晔
“有时候一连几天都没法和我家姑娘视频,好不容易有空也到半夜了。”1月11日,在一辆医疗救治转运车上,司机王昭叹了口气。
“是呀,不过好在现在西安的情况越来越好了。相信很快就能见面了。”赵婷说。
王昭是西安市雁塔区医疗救治队伍中一位普通的转运车司机,和他搭档的是27岁的护士赵婷。赵婷和王昭各自的孩子都是3岁,因此有很多共同话题。他们负责将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人员中需要医疗救治的人员,接送到指定的医院救治。
疫情一开始,他俩就加入雁塔区疫情防控大军,一直战斗在一线,未曾回过家。时间久了,他们的合作非常默契。“他熟悉路况,开车又稳当,让人放心。我就能在车上做好联络工作,帮忙给患者做心理疏导,讲解就医注意事项。”谈起搭档来,赵婷赞不绝口。
雁塔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核酸检测及医疗救治组为他们这个小组确定的名称是“透析一组”,但他们并不仅仅只转运需要透析的病人。“心脏病、糖尿病、哮喘……最忙的时候一天执行十几次转运任务。”王昭表示。
转运车就像一个流动的“避风港”,王昭和赵婷在这里向无数人伸出援手,也目睹了多次爱心接力救援的场面。有天晚上,他们接到指挥部指令,电子城街道广电小区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出现意识不清、排便排尿困难的情况,需要就医。“院子很大,当我们的救护车拐过一个弯,我看到所有人都在朝我们招手,‘这里!在这里’。”赵婷回忆,车到达后,大家小心地把老人转移到车上,家属跟着上车陪同看护。家属在车上告诉赵婷:“姑娘,不管去哪个医院,赶紧去。我看见你们的车,就把心放到肚子里了!”
救护车这个“避风港”还有舒缓情绪的功效。有一次,一位志愿者肾结石发作,工作人员紧急将他转移到救护车上。“我们接到他时,他疼得说不出话。按照操作规范,送医途中不可以随意使用止疼药,我就只能不断跟他聊天,问他一些和病情无关的问题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慢慢地,他放松了一些,疼痛似乎也能轻一些了。那时,也刚好到医院了。”赵婷说。
医疗救治转运工作中,他们也经常接触风险人群。“去年12月底的一天,我们接到任务,准备从长丰园小区接走一位有发热症状的次密切接触者。”赵婷说,他们已经提前得知流调信息,根据工作程序,被转运人员上车后,需要向本人逐条核实信息,但那位女士担心她老公一个人照顾5岁的小孩,害怕管不好,情绪几近崩溃。“我们安慰她,请她就按感冒症状去‘催眠’自己,为她营造一个‘避风港’的氛围。”赵婷说。
医疗救治组的转运指令是按次按趟发出的,王昭、赵婷把那位女士送到医院后,就严格落实整车消杀举措,继续接收下一次任务。“后来听说那位女士检查结果正常,的确只是感冒,被我们其他组的同事接回家了。这真是个好消息。”赵婷说,“救护车也是小小的‘避风港’,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给所有需要我们的人更多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