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南楠
粮食产量“够不够”,质量“优不优”,竞争力“强不强”,都离不开科技支撑。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助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有限的耕地上多产粮,出路在科技,种子是核心。2021年,陕西省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共有7个。其中,“武农981”平均亩产1240斤以上,最高亩产1500斤以上,可有效抗感纹枯病、中感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高感白粉病等。这样的良种,不仅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而且品质优,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近年来,从转变育种模式,到保护利用种质资源和建设种子库,从育种科研攻关,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国家的每一项举措都是为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总目标。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方面,要加快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努力在基因编辑、转基因、智能育种等前沿技术领域尽快取得重大突破,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全面支撑种业振兴,另一方面,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更加广泛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校与企业加强实质性密切合作,加大对育种等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发的支持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要凸显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设定成果共享的分配机制,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鼓励科研人员以市场和商业化成果为导向,为企业育种、到企业育种、同企业育种,推进产业良性发展,加快成果转化。
近日,陕西勉县研发出的油菜精量播种器获国家专利。这项创新发明改变传统油菜栽培费工费时费种窘状,集成播种、施肥、掩种环节,实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生产工具越先进,生产力才会越高。2020年陕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迈入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是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一方面,要系统梳理农机装备短板弱项,聚焦核心技术、重点产品、重点需求、重点环节,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力争牵住“牛鼻子”、解决“掉链子”、突破“卡脖子”,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关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业结合,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解决方案,研发和生产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提高智能农机装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