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王晨曦
12月24日深夜,李第(化名)躺在西安市胸科医院的病床上,盯着自己的手机发呆。他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一名考生,因确诊新冠肺炎住进了隔离医院。
李第在等一个电话,一个确认他能否考试的电话。25日上午,考研的大幕将拉开,今晚是他最后的希望了。
其实22时,李第已经打算放弃了。“今年考不了就算了。”他默默告诉自己。但他不甘心,翻来覆去半天,毫无睡意。直到零时,手机屏幕亮了一下,屏幕上显示着一个熟悉的号码。这是最近一直和他联系的老师。
“安排好了,明天早上能考,你好好休息吧。”电话那头干脆笃定的声音让李第安下心来。他安心地睡了。
今年的“赶考”之旅一波三折,用李第的话说,“准备了7个月,不能考试就太亏了。”
今年24岁的李第是一名社会考生,报考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专业。为了这次考试,他从5月份开始就全身心投入到了复习中。
12月20日,李第收到了核酸检测混检异常报告,开始在酒店隔离,这时距离开考仅剩5天。“当时真的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个事情。”李第和父母聊了聊,他明白这是特殊情况,只能走一步看一步。21日晚,陕西省教育考试院发布公告,制定政策,确保实现“应考尽考”目标。李第打电话咨询后,心中又燃起了希望。
12月22日,李第在混检异常进行复核后,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确诊新冠肺炎,被转运至西安市胸科医院进行治疗。抱着试一试的想法,24日中午,李第打通了省教育考试院的电话,并最终以陕西省唯一一名新冠肺炎确诊考生的身份参加了考试。
为了让李第顺利考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时间赛跑。24日15时,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经过和西安市胸科医院对接,考场被设置在一个专门腾出来的病区。
宋阳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送考小组”的成员,负责试卷转运途中的全程监控工作。“我主动报名参加了这次行动,当时没考虑那么多,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就行。”他说。
为了保证试卷转运过程不出意外,“送考小组”开了两辆车,其中一辆是应急车辆。为了保证全程录拍的摄像机不出问题,“送考小组”准备了2块备用电池、4张摄像机存储卡。
12月25日上午8时许,经过18分钟路程,“送考小组”抵达西安市胸科医院“考点”。密封的试卷交接后,西安市胸科医院两名护士接力,担任监考工作,“送考小组”成员则通过一部对讲机指导考务工作。
两支碳素笔、两支铅笔、小刀、胶水、胶带、创可贴,这是“送考小组”为李第准备的考试用具。“李第所有的考试用具,和其他考场的考生一个标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田清章介绍,“因为有小刀,担心学生在削铅笔时割伤手,所以还准备了创可贴。”
田清章是“送考小组”的成员之一,除了准备好考试用具,他还要指导两位护士进行监考。因为任务紧,12月25日他熬到凌晨3时,给护士讲解监考流程,早上6时就起床准备送考,当天睡了不到3个小时。“我们辛苦几天没关系,学生为了考研准备了好几个月,不能耽误了他们。”田清章说。
12月25日上午8时30分,学校和医院交接完成后,李第进入考场,开始了这场特殊的考试。
考试过程中一切顺利。“那天我有点低烧,但试卷都答完了。能完成考试,不让自己的努力白费,太好了。”李第说。
一个人的考场,凭借的是一群人的努力。西安市胸科医院负责监考的两位护士,一整天都没顾上吃饭。两场考试的中间,考生休息吃饭,她们要坚守岗位,对考场进行消杀;考生答题结束,她们要继续工作,对试卷进行消杀,提取样本检测无问题后,再将试卷进行交接。
“那天下着雪,我看到两位护士冷得发抖,那一刻我心里被触动了。”李第说,“因为穿着防护服,我看不清她们的脸,但我会永远记得她们。感谢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