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九月九日,周旦成(左)为农户送去防治虫害的药品。本报记者 陈嘉摄
本报记者 陈嘉 通讯员 陈金山
大雨预警、大暴雨预警、暴雨橙色预警……自8月下旬开始,各种雨情汛情一直牵动着平利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心。雨情就是号角,汛情就是命令。连日来,平利县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防汛在一线,用责任和担当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防汛一线随处可见党员干部冒雨巡防堤坝、转移群众、抢修道路的动人场景。
“大家好久没有这样坐在一起吃饭了,周书记安排得这么好,等汛情结束我都不想回去了!” 9月5日晚上8时左右,在平利县长安镇的一个临时安置房内,传出一阵欢声笑语。防汛转移群众,最担心群众心里抗拒,听到这话,长安镇张家店村党支部书记周旦成的心稍微缓和一些。陪转移群众吃过晚饭,他又向下一个临时安置点走去。
当周旦成一行从安置点回到村委会时,已是次日凌晨2时,外面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从8月25日开始,连续多日的奋战让村干部疲惫不堪。看着在沙发上打盹的村干部,年近花甲的周旦成也想闭上眼睛眯一会儿,可一闭上眼,外面的雨声如同警钟一般,他心里不由自主地想:该撤的户都撤离了吗?隐患都排除到位了吗?……
既然无法入眠,周旦成索性起身,叫上村文书樊文亮,穿上雨衣,拿起手电筒,再次向村上的滑坡点奔去。顾不上雨大路滑,徒步10余里,他们首先来到滑坡体附近住户梁明才家。敲了半天门也没人应,他们用手电照着,从窗子向屋里看,也没看到人。
吃了“闭门羹”的周旦成心里反而轻松不少,转身又来到第二户吴世英家。刚敲门,门就开了,紧跟着屋里灯也亮了,随后吴世英从卧室走出来,“哎呀,是周书记啊,我还以为是……”周旦成稍微轻松的心又悬起来了,不等吴世英说完,他严肃地说:“中午专门用车把你们转移到安全住处,你咋又跑回来了!下这么大雨,多危险啊!”
“这个……我马上就回安置点,对不起,周书记,这么晚你还跑过来关心我们。”此刻,周旦成略带责备的语气让吴世英既过意不去又格外感动。
她转身进屋简单收拾了东西,带着孙女向安置点方向走去。
连续多日奔波,很多干部群众都吃不消,周旦成让大家轮流回家休息,而他却一直坚守在村上。每当大家劝他休息时,他总说:“我是党员,又是村支书,我不能走!”
“特别是这两天,既要清除道路塌方,又要安置群众,为了老百姓,周书记几夜都没合眼。入汛以来,他一直坚守岗位,你看他新买的鞋,鞋帮都划破了!”樊文亮告诉记者,早在1997年张家店村遭受洪灾时,周旦成为救被困群众差点被洪水冲走,可之后的防汛工作他还是冲在最前面。
在周旦成心中,爱从来都是无私的,群众永远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2005年,他和父亲一起带头捐资筹钱,在自家后院建起了全镇第一个五保供养点,使全村9个孤寡老人有了温馨的家;看到村上小学破败不堪,他捐款2万元建学校;为了激励村里的孩子学好文化,他每年安排村上拿出资金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
“从32岁担任村干部起,27年间,周旦成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村上,他是群众的‘心上人’,群众更是他的‘心上人’。”长安镇党委书记陈文玉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