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夜幕下的东凤葡萄酒厂熠熠生辉。本报记者 郭诗梦摄
本报记者 王婕妤 郭诗梦
味蕾深处是故乡。如果要问一个地道的陕西人,记忆中的红酒是什么味道?那一定是丹凤葡萄酒轻触舌尖的沁甜。
这个诞生于秦岭凤冠山下、丹江边上的葡萄酒,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百年间,丹凤葡萄酒登上了一代代陕西人的饭桌,承载了几代三秦儿女浓浓的乡愁。
1986年,丹凤葡萄酒在法国奥朗日博览会上获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同年出口日本、法国;2011年丹凤葡萄酒酿造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塑百年品牌,重振丹凤葡萄酒雄风。”几经沉浮,丹凤县委、县政府于近年提出重振口号,加快红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丹凤县建成以“两厂两庄”为主的葡萄酒生产骨干企业,全县葡萄酒生产能力达2万吨,产值达到3.5亿元。
5月20日,记者走进丹凤县,了解百年品牌酒的“前世与今生”。
峥嵘往昔 塑造百年品牌
56岁的丹凤县商镇北坪村葡萄种植户彭丹江,至今还清楚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每当葡萄成熟时节,丹凤葡萄酒厂门前就排起了蜿蜒的长队,有人开着拖拉机送葡萄,也有人背着背篓送,整个县城都被挤得水泄不通。“最长一次等了三天三夜才轮到我。”彭丹江说。
丹凤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尤以龙眼葡萄为最佳。据记载,1911年,华国文在丹凤县看到街市上出售的葡萄糖高味香,便萌生了酿造葡萄酒的想法。他的葡萄酒酿造技艺则是来自意大利传教士安西曼。后经人介绍,华国文与龙驹寨人、省议员马骧等人合伙办起了“美利酿造公司”,生产葡萄酒。丹凤葡萄酒始产以来,产量数十吨,产品几乎覆盖全国各地。
1952年,酒厂改制,丹凤县成立国营丹凤葡萄酒厂,随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丹凤葡萄酒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开拓销售市场,至1990年,年产量过万吨。葡萄酒让丹凤这座小城再现水旱码头的繁华景象。
“为了扩大销量,我带着团队整天在外出差,有时一走就是一个月,回来孩子都快不认识我了。记得1986年农历腊月二十七,运酒的东风牌卡车排在酒厂门外,整整有98辆。” 曾在酒厂担任过科长、副厂长的王青宁介绍,“应该说,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是丹凤葡萄酒百年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其间,丹凤葡萄酒使用过‘共和牌’‘工农牌’‘丹江牌’等品牌商标,直到最后‘东凤牌’。”
1997年酒厂再次改制,丹凤葡萄酒的辉煌一去不复返,直到2000年停产。
凤凰涅槃 老品牌再出发
王青宁是有情怀的。
尽管他1992年已经离开酒厂,但不忍看着传统品牌就此消失,于是,2001年,在外地工作的王青宁续注了“东凤牌”。
2007年丹凤葡萄酒厂被一位外地民营企业家购买并保持运营。
直到脱贫攻坚战打响,依托丹凤葡萄酒这一百年品牌,丹凤县委、县政府提出重振丹凤葡萄酒的口号,出台《丹凤县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丹凤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面推进丹凤县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县群众增收致富。
2016年,“告老还乡”的王青宁开始创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于2017年5月,开工建设东凤葡萄酒产业园。
位于丹凤县商镇王塬村的东凤酒庄,目前已投入运营。这里集葡萄酒酿造、贮藏、文化展示、消费体验于一体,总占地面积约64.2亩,提供就业岗位160余个,为当地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在东凤酒庄务工的脱贫群众王群玲,原本住在丹凤县花瓶子镇粉塬村的山沟里,因为出入不便,她常年在外打零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丹凤老君移民安置点后,王群玲出行方便了,也不用出远门打工,就在离家几百米的东凤酒庄务工。 “这边一个月虽然只挣1800元,但在家门口,吃喝住行的钱都省下了,比在外打工还能攒得多。”王群玲说。
与此同时,近年来丹凤葡萄酒厂不断创新,引进人才、营销品牌,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酒厂有高级管理人员10名,高级技术工人15名。在丹凤许家沟、陈家沟等地建设葡萄种植基地700余亩,在宁夏建设葡萄种植基地5000亩。
“目前,丹凤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品种包括赤霞珠、摩尔多瓦、巨峰等数十种。”丹凤县农业农村局产业股股长张少杰介绍,“全县共注册葡萄酒企业9家,其中形成规模的有4家。产业链下游还有4家软木塞企业和3家电商服务中心,全县葡萄酒产业集群雏形基本形成。”
激流勇进 在传承中发展
5月20日,家住丹凤县龙驹寨街道下湾村的陈明带着家人来到东凤酒庄游览,走在砂石沉积岩的天然洞藏酒窖中,他们直呼:“漂亮!”
东凤酒庄利用地理优势,借助山体打造了独特的洞藏酒窖,这里长年恒温恒湿。更为奇特的是,他们在洞穴岩壁上又凿出数个小孔用于存放红酒,形成一道风景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丹凤县“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不少游客。
在丹凤县城另一端,一座欧式建筑风格的城堡掩映在绿水青山间。这里是由另一家红酒企业——安森曼打造的度假山庄,集种植采摘、酿造储藏、参观游览、住宿等为一体。“借助苏陕协作,这两年,我们接待了许多江苏的职工在此疗养、度假。”安森曼酒庄办公室主任周建华说,“现在我们年接待游客达7万余人次,下一步我们还将借助葡萄酒,形成全产业链模式,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更多劳动力增收。”
午后耀眼的阳光挡不住工人们的干劲。在棣花镇,由丹凤葡萄酒厂打造的丹凤红酒第一街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建成后这里将在葡萄酒生产、观光、旅游方面全面发力。
“下一步,我县将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推进红酒产业升级,通过加强政策保障、人才支撑等举措,形成具有丹凤特色的全产业链、多业态发展模式,推动全县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丹凤县副县长张争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