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郭青
6月9日中午,骄阳似火,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内的陕西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工作室内,室温超过40摄氏度。一群汗水浸透衣服的文物修复师,腼腆地与前来采访的记者打招呼。因为修复文物时对环境有要求,只要有工作,这里的空调就不能开。
用最传统的煮水染色工艺,也用最先进的纸张材质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修复技术,一件件年代久远的纸质文物在这里还原到最为本真的面目。
5月13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副院长马涛将32件经过修复的革命文物移交给延安革命纪念馆,其中包括西北人民解放军一年辉煌战绩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土地证书、生产运动应战书等一批珍贵的纸质文物。这些文物就是在文物修复师们手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历史还原。
文物承载着历史,革命文物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实物鉴证。讲好历史故事,离不开文物。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文物所承载的红色故事历久弥新,修复革命文物是文物修复的一项重要内容。
122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0703件(组)可移动革命文物、76家革命纪念馆……陕西革命文物类型齐全、数量众多、序列完整、等级较高、内涵丰富。
近年来,陕西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通过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一处处旧址讲述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一件件文物彰显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5月20日,延安市召开全市文物保护暨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正式启动。这是全国唯一的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延安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0年7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革命纪念馆,馆藏文物3.6万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3万余册。开放有“延安革命史”基本陈列和“铸魂——延安时期从严治党”“伟大长征 辉煌史诗”“强基——延安时期党的组织建设”三个大型专题展览,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于一体的革命纪念馆,年接待观众近400万人次。
“红色博物馆、纪念馆作为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场所,是展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承载着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宣传和展示功能。”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茆梅芳看来,红色博物馆、纪念馆是传播红色文化、宣传革命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延安革命纪念馆坚持依托馆藏资源优势,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不断开拓红色文化传承新途径。”她说。
讲述革命故事,展示红色历史,这一切,离不开革命文物的本体。
一群普通的文物修复师,一群“巧手良医”,让32件革命文物再现历史原貌。他们都是普通人,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这32件革命文物的修复,有的舍弃了甜蜜的新婚蜜月,有的无法陪伴在刚刚出生的孩子身边,有的无法为即将高考的孩子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他们用初心践行使命。正是有了他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近期开展的“延安革命史”和“不忘来时路”的两个展览中,32件革命文物将和游客见面。这两个展览也是延安革命纪念馆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举办的专题展览。
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采访,记者了解到了院党总支书记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法,看到了有序而细致的文物修复工作。因为有了文物修复师们的一次次精心修复,我们的革命文物展示内容才越来越丰富。
多年来,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文物已分46批修复文物1.64万余件。延安革命纪念馆保管部主任任红说:“这次修复和以往有很大的差别,之前主要注重纸质文物的修复,这次有木质制品和金属器物等,省文保院的多个修复团队,对文物进行了系统修复。”本次共修复革命文物32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