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袁超磊和母亲向石俊辉送上锦旗。 本报见习记者 周恒宇摄
本报记者 孟珂 见习记者 周恒宇
一个是南开大学的青年学者,一个是陕西人社系统的干部。因为一次见义勇为和重获新生,两个人的生命有了交集。
“非常感谢石叔叔相救,再晚一些,我可能就没命了。”4月29日,时隔半年再次见到自己的救命恩人,南开大学副教授袁超磊难掩激动。
这一天,袁超磊和母亲田华芝跨越千里赶来西安,向省人社厅干部石俊辉当面表达感激之情,还送上了写着“救人危难,义士风范”的锦旗。
石俊辉目前被抽调到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组委会工作。在组委会会议室,石俊辉回顾了半年前的那段经历。
2020年10月1日,石俊辉和弟弟石东正两家人一起自驾去河北张家口旅行。17时10分左右,他们途经张北县,在一个急转弯处发现前方突发事故,车辆冲出公路翻覆四轮朝天并撞断高压电线杆,出事车辆中的男青年倒悬在车中,石俊辉与家人立即下车查看情况、全力施救。
当时,掉落在路上的电线还漏电闪着光,为避免出现二次伤害,石俊辉和弟弟先将自己驾驶的两辆车横置封锁路面,然后手脚并用将男青年从变形的驾驶室缓慢移至平地,将大衣盖在他身上,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联系他的亲友和同事。
得知救护车需要两个小时才能赶赴现场,来回4个小时才能到达医院之后,石俊辉立即决定自己和弟弟开一辆车走高速路送男青年去医院,家人坐另一辆车同行。
“救援时主要考虑了两点,首先在确保施救环境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把人救出来,其次是在抬人的过程中不能造成二次伤害。”石俊辉说。46岁的他曾在部队工作20年,学习过紧急救援的知识,专业细致的现场处理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
“路上我稍微清醒后,依稀记得自己虚弱地躺在后排车座上,听到叔叔们关切的询问。他们安排我住进急诊室,等我同事赶到后才放心离开。医生诊断我为颈椎骨折,当晚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说再晚些命就保不住了。”袁超磊回忆。
直到后来,石俊辉才得知袁超磊是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位副教授,今年32岁。“路遇车祸,出手相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了解到袁超磊的情况,我才意识到,我们差点就损失了一位国家栋梁。”石俊辉说。
返回西安后,石俊辉并未向单位领导、同事提起救人的事,直到袁超磊向省人社厅发来感谢信。
“妈妈总对我说,如果不是石叔叔,你今天不知在哪,要永远不忘。”袁超磊在信中说。
得知发生事故,袁超磊的母亲田华芝几近崩溃。了解到儿子有好心人相救,田华芝一直心怀感恩,提出等袁超磊身体情况好转后一起当面感谢他们。
石俊辉的弟弟石东正目前在北京生活。4月28日,袁超磊和母亲先是从天津到北京见了石东正,第二天又赶到西安。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这是朴素的人之常情,也是我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北京和西安之行,让我和妈妈完成了一桩心愿。”袁超磊说,“石俊辉叔叔见义勇为、不求回报、低调行事的品格值得我永远学习。往后的人生,我要更加努力,不负这份恩情。”
“曾经军旅数十春,褪去戎装本色存。大爱双肩犹敬业,柔情满腹亦求真。南开教授遭车祸,京陕弟兄救陌人。张北途中一善举,换得正气满乾坤。”得知石俊辉兄弟救人的事迹,石俊辉的一位老领导专门写了首诗为他们点赞,同事们纷纷转发相关报道。
对于这样的关注,石俊辉只是淡淡地笑笑:“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他人生命遇到危险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救人。如果是我的同事或者朋友遇到这种事情,我相信他们也会这样做。”
一次见义勇为和重获新生,也是一段缘分的开始。石俊辉向袁超磊和田华芝发出邀请——9月相约十四运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