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张伟在给学生上课。本报记者 穆骋摄
本报记者 穆骋
从高中时在咸林中学求学,到大学毕业后回到这里任教,再到如今担任咸林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今年42岁的张伟对这所学校充满深情,因为他参与并见证着这里近些年的发展。
“我是1995年考入咸林中学的,当时学校大部分建筑还是砖瓦房,最高才两层。”4月22日,走进位于渭南市华州区的咸林中学,张伟告诉记者,上学期间他就清楚地了解学校的红色历史,但真正深刻体悟到“进了咸中门,要做咸中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回到学校任教以后。
“咸林中学曾经培养了一批批爱国志士和优秀学子。是学校教育了我要传承红色精神,敢于创新、开拓进取。回到母校教书,我希望能带动更多咸林学子感受这份精神的力量,奋发拼搏,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张伟说。
怀着这样的信念,任教以来,张伟兢兢业业而又不墨守成规,带领师生不断探索和创新,是大家眼中的“实干派”。
“教学先育人。”张伟说,“高一学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他们参观校史馆、了解百年咸林红色文化;每年高三学生毕业前,学校会再次组织他们集体参观校史馆。学校还会定期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同时,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张伟创新教学模式,在传统课本的基础上自编了《图说物理实验》《物理教与学》等教材,并带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加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因为工作出色,他多次被评为省、市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
作为高三年级主任,在做好基础教学工作外,张伟创新提出“学科自救”理念,结合学生自我评定与教师认定,集合全年级教师力量,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让学生根据方案及时补齐短板。
作为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伟深知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学校开展了“党建前移课堂”“党徽引领教育”等重点工作,积极发挥优秀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他倡导“做有温度的老师,培养有温度的学生”。每逢重要节假日,张伟都会精心策划各类活动,为师生送去关怀。“去年中秋节,我手写了700多张贺卡,晚上回到家手已经拿不起筷子了。但是看到大家的笑容,我很开心。”张伟笑着说。
2019年从成都考察学习回来后,张伟向校领导建议在校内实行“小坝大堰”教育管理模式。“坝的主要作用是堵,而堰的主要作用是疏。刚入学的高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只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管理。”张伟解释道,“我们通过感恩教育、唤醒教育、男女生针对性教育和挑战活动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习热情,挖掘潜能。”这一教育管理模式使咸林学子更加讲文明、懂礼貌,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也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升,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杨松轩先生当时的理念是‘教育救国’,而现在我们奋斗的目标是实现‘教育强国’。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上,我们一定要不懈奋斗,让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陕东学府’再续辉煌。”张伟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