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王佳伟
杨厂娃惦记着喜事,起了个大早。他照顾好自己的羊后,兴冲冲赶到了村委会广场。此时,这里已经来了不少人,都喜气洋洋地等着、聊着。
“要分红咧!”
“最少都能分到两千多!”
“这要感谢部队给咱派来了‘老高’!”
……
这天是7月28日,华阴市罗敷镇竹峪村召开上半年产业分红大会。竹峪村在华山脚下,是郑州联勤保障中心的定点扶贫村。村里人口中的“老高”叫高海科,是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政委。4年前,他受上级指派,负责督导帮扶驻地3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高政委经常带着大家外出调研,寻找脱贫致富的项目。”竹峪村80后村支书刘松说,“他听说我们想把村里炉具厂扩大生产规模时,马上就制止了,给我们分析政策,引导我们树立环保理念、打造绿色企业。”高海科来后,帮村里修好了田间地头的生产道路,又与企业协调,将部队帮扶资金以硬化生产路面的方式入股,定期给贫困户分红,同时吸纳农户进企业务工,使之人均年增收1.8万元。
杨厂娃拿到了2800元分红,喜滋滋地笑着。他已年近60,仍过着独居生活。杨厂娃告诉记者,脱贫前,他靠捡破烂卖钱……回忆起曾经的生活,他黝黑的脸上泛起愁容。
2017年,杨厂娃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高海科经常到杨厂娃家入户走访、落实政策、了解难处。杨厂娃逐渐坚定信念,决心靠双手改变生活现状。他告诉记者,自己养羊已经三年多,从20多只养到60多只,不仅还清了银行贷款,还攒下了6万余元。杨厂娃的愁容如今没有了,精气神更好了。
“老杨,后面啥打算?”高海科问。
“把羊棚搭得更好、羊圈扩得更大,继续好好养羊么。”杨厂娃笑得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和杨厂娃不同,王有姐是流着眼泪来分红现场的。她拿着一面锦旗,旗上有八个大字,“解放军好 高政委亲”。王有姐静静地站着,村里人问:“你一会儿要送锦旗吗?”她也不搭话,一心等着把锦旗送给“老高”。
王有姐70多岁了,头发花白,颤抖着将锦旗递给高海科。“谢谢,谢谢你们,谢谢……”她哽咽着,断断续续地只能说出“谢谢”。高海科握了握她的手说:“没事,我们还会常来看你的。”这一幕,让现场的驻村工作人员也默默擦起眼泪。
以前村里人看病难,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很多人因病致穷。王有姐是在部队巡诊过程中被查出患有肾部囊肿,及时动了手术才保住性命。“多亏了咱部队的高政委,我才有今天。我现在身体好了!”王有姐红了眼眶,语气中透着感激。
“高政委还协调多方资源,为我们建成了高标准的村卫生室和远程会诊系统。” 竹峪村卫生室女医生高平侠说,“现在大家随时可以请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专家‘面对面’会诊。”
分红大会结束后,高海科又留下来询问王有姐的健康状况。他后来告诉记者,刚刚王有姐一哭,他的鼻子也酸酸的……
“鞋底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对群众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高海科常说的一句话。这些年来,不仅是竹峪村的乡亲们,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柿村和华阴市华山镇康宁村的村民也都熟悉这位常常蹲地头、与他们拉家常的大校军官。在柿村,高海科让村民们通过红色旅游和柿子深加工两条渠道增收;在竹峪村和康宁村,他依托村办企业,优化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扶贫4年来,3个定点扶贫村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群众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高海科也因扶贫工作成绩突出,去年被郑州联勤保障中心评选为“出彩联勤人”,获陕西省“脱贫攻坚创新奖”。面对荣誉,高海科坚定地说:“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将坚决做到‘四个不摘’,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为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