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王帅
“以前我们都喊他‘娃娃书记’,现在叫他‘小康书记’。”7月26日,在岐山县雍川镇楼底村,村民们谈起第一书记赵康,纷纷竖起大拇指。
2017年4月, 31岁的岐山县国税局干部赵康来到贫困村楼底村担任第一书记,成为当时全县最年轻的第一书记。“娃娃书记”由此叫开了。
2018年年底,楼底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赵康也被评为全县优秀“第一书记”。此后,大家都喊他“小康书记”。
楼底村过去就有养殖的习惯,但贫困户要养殖,最大的问题一是资金、二是场地。赵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走访中,赵康了解到七组贫困户赵都堂有养殖肉牛的想法,便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53岁的赵都堂向麦和营信用社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工作队还向赵都堂送了养牛书籍。
2019年,赵都堂肉牛销售1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明星”。赵都堂感慨万分:“没有好政策,没有好干部,哪来的好日子啊!”
去年,赵康和村“两委”班子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到杨凌买回新品种“秦薯5号”秧苗17.5万棵。他说:“这是村上股份经济合作社干的一项大工程,绝不能让投入的钱打水漂。”
如今的50亩红薯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但由于疫情影响,今年的销售是否畅通,这又让赵康忧心忡忡,“虽说与购货方签了合同,但我们自己还得想办法啊。”他积极联系宝鸡超美佳连锁超市,借“助力脱贫,一联双带”活动,邀请超美佳超市来楼底村签订了 “秦薯5号”的代销协议。同时他将帮扶工作情况向单位汇报,让帮扶村经济作物走进了职工食堂和家庭餐桌,用超市的代销平台拓宽了帮扶村增收门路,带动了消费扶贫。
赵康对楼底村有了深厚的感情,和他同年驻村的第一书记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他还是选择了坚守。他和工作队一起,配合村“两委”,首先硬化了2.5公里环村路;2019年春,又硬化了两条2.8公里的南北通村路;建了1.5公里生产路,治理了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大涝池”,连续5年为村上争得“一事一议”工程60多万元,去年为三组绿化美化了150多米的街道,安装变压器6台。今年,他计划在7组街道实施亮化工程540米22盏灯,打深机井2眼并铺设暗管。
村里村外的变化无不展现着赵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坚定步伐。楼底村离蔡家坡近,交通便利,是一个劳务输出大村。村里的青壮劳力常年在外转移就业,劳务经济收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类收入中的大头。春节后,赵康带领工作队开展务工人员全覆盖走访摸排,并将各类就业招聘信息、企业用工信息等送到贫困群众手里,110名贫困群众顺利返回企业复工。
扶贫路上,村里谁家有学生,谁家有病人,谁家养了几头牛、几只羊,他都了然于胸。在今年“三排查三清零”工作中,他又对97户贫困户逐户进行详细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让贫困群众“站得起,走得远”,是赵康和村“两委”班子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一个乡亲都不能掉队!”这句话时常回荡在赵康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