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脱贫攻坚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10日
脱贫故事
菠萝溪里的养羊人

本报记者 张权伟 见习记者 段承甫 通讯员 张禄

正值芒种,绿野芳香,在远离镇子的周家坪村二组菠萝溪里的羊舍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咩咩”声。

王继权一如往常,早早来到羊舍,喂羊、清理羊圈。

“每年初夏就要给羊打杀虫药,给羊圈消毒。”王继权告诉记者,养羊是个技术活、操心活。

王继权是平利县正阳镇周家坪村村民,现年45岁,一家3口人。2014年,因居住环境差、缺少资金,加之父母年老多病,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过去,依靠传统的种植方式种植玉米、土豆,辛苦劳作一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难以发家致富。”正因为如此,王继权不到20岁便踏上了外出务工的征程。

“当时在福建、山东、河北等地打工,挣的也还可以,但花销大,存不住钱。”王继权说。2014年底,他权衡再三,决定回乡创业致富。很快,春节期间帮扶干部就来到王继权家,与他结对子、交朋友。在询问了解了具体情况后,帮扶干部分析出他家致贫原因:经济来源单一,没有致富产业,发展资金缺乏。那年,王继权家人均收入1000多元,苦于没有政策和资金的帮扶,日子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

2015年,急于改变贫困现状的王继权,凭借周家坪村山坡地鲜草丰富的优势,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了“启动资金”买了40只新西兰波尔山羊,并利用哥哥的闲置房屋和场地,改造出了两排羊舍,开始了自繁自养的创业之路。2016年,王继权不仅收回成本,还开始有可观的赢利。

“一直都想扩大养殖规模,由于资金的制约,未能付诸实施。现在帮扶部门为我协调办理了‘5321’贴息贷款,享受到了5万元的资金扶持。这不我刚联系朋友,新购20只新西兰波尔母羊,开始规模养殖。”王继权说。

王继权自从认准了这个致富路子后,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曝晒,总是在为养羊奔波忙碌,晴天赶坡放养,雨天在圈舍里集中喂养。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家里的羊由40只发展到110多只,腰包里的钱也逐渐多了起来,日子越过越好。“每年能出栏40多只羊,除了防疫等支出外,年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看着存栏的山羊,王继权高兴地说,“这些山羊是我摆脱穷日子的宝贝。”现在的王继权已经还清了镇信用社和亲戚朋友的欠款,并在2018年实现稳定脱贫。

“如何科学养羊,促进羊的健康生长?”王继权把这种思考作为创业成败的关键,尽力让自己由外行变内行。为此,他经常与养羊大户交流心得体会,摒弃那种依靠精饲料养羊的做法,坚持走青饲料为主的生态养殖之路。平时,王继权更是常在羊舍里,清理圈舍卫生,整理圈舍杂物,查看羊的长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不管是饲料的搭配,还是养殖设施的运行,王继权对每个细节都不放松。他饲养的羊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病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因管理不当而死亡现象。经过这些年的摸索,他自己整理出了一套“养羊秘籍”。

“我的羊主要是在山坡上放养,靠吃草生长,肉质鲜嫩。加上是引进的新西兰波尔山羊,因此销量比较好。”王继权说。

现在,在养羊的同时,他家里还养了7头猪,种了5亩甜高粱,有空余时间还去周边打点小工,挣点零花钱……谈到现在的生活,王继权心里美滋滋的。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190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3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