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纵览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08日
胡全让 让泥塑“讲故事”

本报记者 申东昕

泥塑艺人胡全让生活在凤翔县的六营村,他家里有很多尚未上色的泥塑。“不上色的泥塑,浑厚粗犷,更能展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胡全让告诉记者,“凤翔泥塑创作,就是用泥塑的形式展现关中民俗故事,体现关中风土人情。”

胡全让出身于泥塑世家,自幼喜爱泥塑,经营着“雍州泥人”工作室,近年来创作的“八仙过海”“水浒传”等主题的系列作品多次获奖。每天差不多从8时开始,胡全让就坐到自己的工作台前,抟土、雕刻,一点一点给面前的土块“注入灵气”。经过一阵细雕慢琢后,一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就会从他手中诞生。胡全让捏得最多的,就是人物。今年2月,全国各地都在严防死守,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胡全让作为村里的老党员,积极配合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在村口执勤。他看到在广大农村疫情防控一线,基层医护人员和值守村民非常辛苦,昼夜坚守岗位,认真检查进出村的人员和车辆。

在村头执勤的日子,给了他不少灵感。2月11日,胡全让的泥塑作品《村子的战“疫”》亮相:在村口疫情防控检查点上,两名返乡人员正在接受测量体温和登记,一名工作人员肩背喷雾器守在一旁,周围悬挂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众志成城”横幅标语。

“他们为了千家万户的健康团圆,全力坚守,一直奋战在最前沿,令人敬佩!我想做些泥塑去记录他们。”胡全让说出了自己创作这一组泥塑的初衷。随后,由他创作的《逆行者》等泥塑也相继问世,生动展示了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的风采。

胡全让爱捏泥人,尤其喜欢群像。他创作的“水浒传”“八仙过海”等主题的系列作品,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彩塑艺术传统与创新邀请展中,受邀展出并被北京博物馆收藏。

不过胡全让最喜欢的,还是那些属于“老关中”的记忆。去年10月,他的泥塑作品《麦客》引来诸多关注。那些“衣着简陋,头发蓬乱,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袒着黝黑的胸脯,脸上却是笑着的”人们,在胡全让的手下活灵活现。就连“一把镰刀,一顶草帽,一个化肥袋改装的扁平行囊”这些麦客的“标配”家当,在他的作品中也一样不少。

“作为一个关中人,打小我就接触麦客。现在农用机械普及了,麦客越来越少。我想用我的泥塑再‘留一留’他们。”胡全让说,用泥土去为一群和泥土打交道的群体塑像,再合适不过了。

凤翔泥塑中,胡全让独爱捏人。他说:“我在16岁就爱上泥塑了,当时看了一部电影叫《第八个是铜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迷上了泥塑。电影里讲游击队员们护送易卜拉辛的铜像回乡,一路上他们都在说易卜拉辛的故事。我希望我捏的每一个泥塑,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1987年,胡全让出门学艺,先后走遍全国20多个省份,参观上万余处景点,历经4个春秋观摩学习大型雕塑、民间佛像、神像等数十万尊。

学成后,他开始在甘肃、陕西、广东、江苏等地陆续承揽塑像、园林等工程,主要涉及神像、佛像、古代人物等。

2002年,为了照顾家庭,胡全让回到了家乡。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积极帮助村中剩余劳动力就业,先在自己家中开了一个“彩绘泥塑工艺制作屋”,然后动员身边群众参加培训,实行“零学费培训”。100余名乡亲在他的帮助下,熟练掌握了彩绘泥塑传统技艺。

为了带动附近村民共同致富,胡全让把客户订单分发给熟练工,乡亲们不出家门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到今天,我做这个营生已经整40年了。泥塑发展到现在,也成了乡亲们致富的门路。我会继续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泥塑把故事‘讲下去’。”胡全让说。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