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31日
牢记谆谆嘱托·践行群众路线
“我是传承路上的一颗钉”

本报记者 毛毛 见习记者 侯倩

“民族的健儿,革命的勇士。来!咱们一显好身手。爬山的登高峰,赛跑的占前头,射击的瞄好准……”5月20日下午,参观者刚踏进陕西体育博物馆大门,便被阵阵嘹亮的歌声吸引。一位身着正装的讲解员正在给大家教唱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会歌。

“请问这首歌是谁写的词?又是谁谱的曲?”面对参观者的提问,讲解员把安波作词、马可作曲的《九一运动会歌》创作过程娓娓道来。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大家深受感动,慷慨激昂的会歌让大家热血沸腾。

这位讲解员叫贾亚娟,18岁考入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专讲革命故事,宣传延安精神。2010年,省体育局筹备建设陕西体育博物馆时,她成为陕西体育历史讲解员。她的工作能力得到同事们的认可:“娟姐总能深入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份苦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了的。

每天清晨,贾亚娟总是第一个到馆里。虽然已有20多年讲解经验,但她还是担心不能满足观众需求。于是,她大量阅读相关史料,经常向陕西体育博物馆的专家请教,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讲解水平。

“展品、口号和画面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是因为它们承载着历史,记录着中国体育的辉煌成就。”面对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一件件展出的实物,贾亚娟如数家珍。如今,她不仅是陕西体育博物馆副馆长、优秀讲师,更是体育文化研究“专家”。

耐心和热情是这项工作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即使在最忙的时候,即使讲得嗓子哑了、喉咙干得冒火,贾亚娟脸上的笑容从来没有消失过,讲解依然生动有趣。她说:“听众就是我的朋友。每一次讲解,我都当作第一次来讲。”

坚持源于热爱。与贾亚娟一起工作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她始终坚持着。她积极与机关、学校、企业联动,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让博物馆“活”起来,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体育历史、尊重体育文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贾亚娟开拓思路,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上推广体育知识,引导大家科学健身、战胜疫情。“我是传承路上的一颗钉。让大家了解陕西悠久的体育历史,推动全社会继承和宣扬体育精神,是我光荣的职责和使命。”贾亚娟说。

记者手记

体育精神代代相传

毛毛

10年前,在延安长大的贾亚娟,只身从黄土高原来到西安,成为一名体育文化传播者。站在陕西体育博物馆里,她讲古代体育故事声情并茂;说延安时期的红色体育,她心里充满无比崇敬;谈当前体育发展,她充满期待。陕西体育发展史通过贾亚娟的讲解变得清晰、生动,令人振奋。

在陕西体育博物馆,我们可以找到新中国体育的“根”。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将那个年代生动地展现出来:革命根据地延安,毛泽东在王家坪雪地里手持“自力更生”牌球拍打乒乓球;宝塔山下,八路军战士在打排球,朱德在排球场跳起托球;周恩来正在做火棒操,恢复受伤胳膊的功能。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部队战士与当地群众同场竞技,场面热烈宏大……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就特别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即使在战火纷飞、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也不忘关心干部、战士及群众的身心健康。

过去,人们仅将体育视为一项身体技能运动,没有从文化层面对体育进行挖掘研究。而如今,随着“体育热”不断升温、陕西体育博物馆建立和“贾亚娟们”的传承与努力,悠久而深厚的陕西体育文化将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体育精神会代代相传。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190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3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