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中陕西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讯 (记者 王国星)5月8日,记者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获悉:该院骨科郭征教授团队近日成功将新型可降解颈椎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据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结果显示,这是新型可降解颈椎椎间融合器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临床应用。
不久前,一位来自甘肃的48岁患者由于双下肢无力和双手无力、麻木到西京医院就诊,经过医生仔细检查后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随后,专家团队经过会诊、讨论,决定使用新型可降解颈椎椎间融合器为该患者实施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该院骨科郭征教授、石磊副教授主刀,切除病变椎间盘,植入新型可降解颈椎椎间融合器,并采集自体骨髓灌注填充融合器内部孔隙,以加速椎间骨性融合。手术历时1个多小时,术后患者双手无力、麻木等症状明显减轻,3天后出院。术后复查结果显示,该患者椎间高度保持良好,四肢无力和行走不稳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郭征教授表示,过去,治疗椎间盘突出等脊柱退行性疾病,常采用传统材料制成的椎间融合器进行椎体间融合,这种材料虽能够达到较高的融合率,但存在融合器生物活性低、不可降解和骨整合不良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郭征教授带领团队,开始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下开展新型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材料及产品研发工作。
“聚己内酯材料可在体内缓慢降解,最终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常被用作药物载体或手术缝线等。磷酸三钙与人体骨无机成分相似,被广泛应用于骨的填充修复,是最常用的植骨材料之一。”郭征教授介绍说,该团队将聚己内酯和磷酸三钙两种新材料配比混合,不断调整材料工艺,优化产品设计,并通过3D打印的方法制备出以聚己内酯-磷酸三钙为材料的新型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经过临床前试验证实,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力学支撑性,并具有良好的骨长入效果。
目前,该新型可降解椎间融合器制备工艺已申请发明专利,临床试验已通过医院科研伦理审核,并在国际临床试验注册权威机构注册发布,未来将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