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通讯员 罗峰 吴亚君
盛夏的清晨,山头的云雾还未完全消散,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桥兴村的茶叶产业园里就已经热闹起来,茶农们忙着剪枝、松土、锄草……
“可不能看老枝条长势好而舍不得剪,只有把老枝条剪掉才能让茶树吸收到更多的营养。”看着正在修剪茶树的工人不敢大胆剪枝,唐汉邦有些着急了,随后就要来工具给工人示范剪枝的要领。
今年38岁的唐汉邦家住汉滨区瀛湖镇桥兴村,山上是茶园,山下就是瀛湖。瀛湖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早年,初中毕业后,唐汉邦靠在山西煤矿打工挣钱改变了家庭贫穷面貌。2009年,在周围村民的影响下,他用务工积攒下的“第一桶金”返乡创业,在家门口的瀛湖开始了网箱养鱼生涯。
随后,唐汉邦还和村里人建起了渔业合作社,不少村民也因养鱼生活逐渐宽裕起来。然而,随着网箱养殖大规模发展,大量投喂饲料,导致瀛湖库区水质持续下降。
“前些年,因为网箱养鱼的多,这水总有一股腥气。”唐汉邦说。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2017年年底,安康市启动实施了瀛湖网箱养殖清理整顿规范工作,对瀛湖库区3万多口养殖网箱全面取缔。
“网箱养鱼投资大,回本慢。刚开始不懂技术,没赚到钱。后来挣钱了,却不让养鱼了。”网箱取缔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唐汉邦一度非常彷徨。
作为村上数一数二的渔业合作社,每年出鱼量近100万公斤,不能养鱼了,以后的出路在哪里?
虽然很不舍,但一想到瀛湖变糟的水质,唐汉邦不但狠心拆除了900多口网箱,还给周围养鱼的村民作思想动员。
心情苦闷的时候,唐汉邦喜欢到瀛湖边散心,看看瀛湖的水,再看看瀛湖的山。“这山这么绿,这水这么清澈,既然不能在湖里养鱼了,那就到岸上去搞点啥。”唐汉邦寻思着。
得益于瀛湖旅游的发展,在桥兴村周围的村组,不少群众因地制宜靠栽种枇杷而致富。经过多次考察,唐汉邦决定转产——上岸种枇杷。
万事开头难,因对枇杷栽种过程中肥料的配比和施肥方法不得要领,第一批枇杷树只有10%活了下来,损失近10万元。
“隔行如隔山,毕竟刚转过来的产业,啥东西都比较生疏。”谈起刚转产时的艰难,唐汉邦有些无奈。
在请教专家和不断摸索中,唐汉邦学会了很多。最后,他不仅再次栽种100余亩枇杷树,还组建果业合作社,并率先在当地采用了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在唐汉邦看来,单一的种植风险大,收益有限。于是,在栽种枇杷的同时,他又将产业发展方向由岸上推向了高山。
唐汉邦又尝试种茶了。
汲取栽种枇杷时因技术不佳险些亏本的教训,在发展茶叶产业时,唐汉邦时刻铭记,技术是发展的首要条件。所以,无论是在改造老茶园还是建设新茶园时,他都积极组织茶农参加技术培训,聘请有经验的种植户实地教学。
因加强管护和精耕细作,今年,唐汉邦的300多亩茶园,仅鲜叶采摘就达10吨,市场价值40多万元。
如今,在种好枇杷和茶叶外,唐汉邦又将发展目标瞄向了身边的瀛湖。“你看现在瀛湖水多清澈啊,舀起来就能喝。”唐汉邦说。
7月的瀛湖,碧水蓝天,湖面如镜。偶有快艇在水面上高速行驶,不时转弯飞溅起水花。现在每逢节假日,到瀛湖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周边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在唐汉邦看来,明年十四运的水上项目在瀛湖举办更是一个大商机。“通过旅游能让家乡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让家乡的人民富起来。你想,要是我们不保护好这绿水青山,拿什么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村民又咋能靠身边的山水致富?”唐汉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