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中陕西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霍强
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当天起到4月28日,九天微星、中科天塔等硬科技企业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主办的“太空闪烁”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操作“瓢虫一号”卫星在西安、北京、武汉、广州上空用摩斯密码打出了“NIHAO HANGTIAN”(你好,航天)的字样,闪烁持续了1分多钟,人们肉眼可见,以此致敬航天精神。
5月5日18时,“胖五”家族新成员长征五号B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首飞成功。令人兴奋的是,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搭载了世界首个基于金属3D打印技术的立方星部署器,而该部署器是由陕西本土企业——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
西安作为国内航天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之一,已经集聚了一批志在航天的硬科技企业。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将卫星互联网纳入了“新基建”范畴,这一重大利好消息也增强了陕西硬科技企业逐梦商业航天的信心。
商业航天前景可期
文章开头提到的中科天塔全称为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下属的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国有控股企业。“去年10月,我们开发的航天器测控管理与空间信息应用服务平台——‘航天云立方’平台正式进入了商业卫星市场。”中科天塔总经理曾伟刚说。
曾伟刚告诉记者,“航天云立方”由6个“云”组成,分别是:云测控、云管理、云通信、云存储、云计算和云服务。该平台将为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提供从航天器测控管理、数据通信、数据处理到行业应用开发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堪称“保姆”式服务。
中科天塔拥有一支40余人的技术团队,参与过我国200多颗在轨卫星的管理工作,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卫星没有地域限制,但是卫星的频率、轨位资源有限,是宝贵的战略资源,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布局低轨通信卫星星座。针对这种‘先申报就可优先使用’的抢占方式,中国的航天企业应该积极作为。”曾伟刚说。
“卫星互联网依托太空中的卫星基础设施,把互联网‘搬’到太空里,地面用户通过终端设备实现互联互通,不受地形和地域限制,可以完成传统地面通信难以实现的广域无缝覆盖和用户渗透。因此,卫星互联网是人工智能时代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辉说。
得益于对新型基础设施的前瞻预判,中科创星对商业航天的重点布局已初见成效。从2015年开始,中科创星先后投资布局了诺维北斗、赛思库、九天微星、国科天迅、中科天塔等10余家商业航天创业企业,覆盖元器件、火箭制作、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测控、卫星运营等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
“商业航天在太空搭建网络基础设施,可以获取更多维度的数据信息,它的加入使得‘新基建’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布局形成了有效闭环。同时,国家从宏观层面肯定了其关键地位和发展必要性,将掀起中国本土商业航天发展的新高潮。”张辉说。
弘扬航天精神 奔向星空
铂力特是陕西本土的一家明星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金属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全套解决方案,在航空航天领域已深耕多年。使用铂力特金属3D打印技术生产的钛合金、高温合金、铝合金、铜合金打印件,为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次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搭载的世界首个基于金属3D打印技术的立方星部署器,是星众空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由铂力特使用金属3D打印技术制造的。该部署器重量仅为传统机械加工产品的一半,加工周期从过去的数月缩短为一周,大幅度降低了设计重量,提高了结构强度。
“立方星是一种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低成本微纳卫星,部署器连接立方星与运载工具,其能否保证发射过程中减振、准确释放并输出分离信号以确认分离时刻,是决定立方星发射成败的关键。”铂力特项目相关负责人说,“我们通过对部署器主框架结构使用工况的严密分析,确定了基于高强铝合金进行一体化优化设计及打印的加工方案,有效提高了结构性能,同时减少了连接件,降低了整件重量,更能适应航天器对载荷质量的严格要求。”
此次飞行充分验证了立方星3D打印新型部署器的结构强度、材料性能和空间环境适应性,为“3D打印+航天”的大规模应用和未来空间站在轨释放、机动部署微纳卫星提供了数据,储备了技术。
“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微纳卫星部组件,在批量化生产方面的优势也非常显著。我们的多型号更大尺寸设备,可实现一次打印3件至10件部署器的批量加工,为卫星产业‘百颗’‘千颗’等大批量发射计划提供强大支持及品质保障。”铂力特项目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