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社会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25日
以案说法
“冷战”十年的兄弟俩冰释前嫌

本报记者 马黎 见习记者 刘坤

这是一对年过花甲的兄弟之间的故事。

今年64岁的王某甲和61岁的弟弟王某乙祖籍河南,自幼随父亲在西安生活。成家后,王某甲一直与父亲共同生活,王某乙在外独立居住。

10年前,因棚户区改造,王某甲和父亲作为被拆迁人,搬迁至西安市未央区玄武新城小区的两套安置房中。因王某甲夫妇二人一直负责照料父亲的饮食起居,在其父去世前后,他们一直居住于此。后兄弟二人因继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王某乙于2018年将王某甲诉至未央区人民法院,要求分割其中一套房屋。

法官经多次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由王某甲向王某乙腾交一套房屋,但王某甲一直未予履行。

今年1月,王某乙向未央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法官杜娟第一时间向王某甲送达了执行通知书,并与其取得联系,希望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解开他们的心结。电话那头的王某甲,回忆起自己和老伴儿多年来赡养父亲的往事,言语中充满了对弟弟的埋怨与指责。尤其是提到已经去世5年的父亲至今不能按照遗愿在老家河南安葬时,王某甲情绪更为激动。

无疑,这是一起棘手的案件。由于当时临近春节,加之受疫情影响,执行法官只得通过电话沟通,但多次努力之后,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看来,“背靠背”不利于本案的执行,得迅速转换工作思路才行,能不能试试“面对面”的调解方式呢?

3月中旬,法官再次与双方取得联系。为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杜娟将“面谈”的地点选定为涉案房屋。没想到,兄弟二人刚一见面,就因父亲的赡养、安葬、遗产等问题引发激烈争执。

由于王某甲长期患有高血压和脑梗,为避免发生意外,法官只得终止此次协商。在此后的1个多月中,王某甲的血压持续不稳,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如果此时强制执行,后果将难以想象。

面对情与法的冲突,该如何抉择?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法官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当初,兄弟二人既然能自愿达成调解,说明还是念及血浓于水的手足情谊,能不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找到案件的突破口?

随后,杜娟分别与双方会见和通话10余次。考虑到王某甲的身体状况,她将执行方式转换为“倾听”,听什么?听他为父亲尽的“孝”、听他对弟弟生的“怨”、听他因生活受的“苦”……令人欣慰的是,王某甲经历内心的挣扎之后,情绪终于有所缓和,并做出“艰难”的决定。

4月22日一大早,王某甲主动打来电话:“杜法官,你的这份真诚打动了我。如果你能帮我协调好父亲的安葬问题,我愿意配合执行。”案件终于有了转机。

法官又与王某乙反复沟通,王某乙也理解了哥哥的不易:“我哥生活并不宽裕,身体也不好,这么多年还替我一直照顾父亲,这些我都记在心上。既然他现在做出了让步,我愿意承担父亲所有的安葬费用。”

4月28日,当执行法官来到腾房现场后,发现王某甲早已主动将房中的物品提前搬离,并拿出房产手续、水电卡和其他票据。更令人欣慰的是,王某乙也在河南老家,提前为老父亲精心选好了墓地。

结果令人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对“僵持”10年之久的老兄弟,第一次以和平的方式,推心置腹地商量起父亲的安葬事宜。

王某甲将父亲的死亡证明、火化证、骨灰寄存证等悉数交到弟弟手中,言辞恳切地说:“以前是我在照顾老人,从今天起,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了。让老人家尽快入土为安,也算是完成老人的遗愿了……”

那一刻,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